网络问政及其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15-11-18浏览:6594
[摘 要] 网络问政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沟通方式,是党和政府新形势下执政方式的创新。通过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完善网络信息公开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等方面来推进网络问政的实施,对于当前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网络问政;现状意义;实施路径
一、网络问政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沟通方式,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即时性好、容易组织、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在信息公开化、服务型政府逐步推进的今天,其价值和重要性正逐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所感知。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网民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网络问政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执政党和政府,也可以是网民。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色是“问”字,“问”同时隐含了答,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其中既包括领导干部对网民的问(咨询),也包括网民对领导干部的问(质问和评议);既包括网民的答(参政),也包括领导干部的答(回应)[1]。网络问政是领导干部和网民双向互动的民主政治形式,一方面指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对公共政策、党员干部作风等方面提出质疑、建议以及发表评议,另一方面指领导干部借助网络平台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批判建议、汇集民智的执政过程和行为。
技术的进步推动网络发展进入 WEB2.0阶段,改变了WEB1.0时代互联网信息发布的主客体关系。公众可自由在网上发布个人言论信息,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论坛BBS、博客、微博、MSN/QQ聊天室等已成为大众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信息传播及言论表达平台。大量的网络民意在这些平台上聚集,某些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果得不到政府官方的及时回应,就可能产生负面网络舆情甚至引发现实群体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转变,网络问政成为必然选择。大力推进网络问政,有着积极的意义,展示着执政党在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互联网正在成为执政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重要新手段。
二、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随着网络时代的逐渐发展,新媒体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公众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得网络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技术性的生产工具,而是构建了一个舆论表达和交流的公共领域,成为社会各阶层思想意识形态表达的最便捷、最有效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到36.2%[2]。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主流媒体。人民网每天页面访问量达1亿人次左右,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也被广泛关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3]。继总书记在线交流后,自2009年起,温家宝总理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民在线沟通,交流经济、民生、反腐、医疗等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由此,国家高层领导人率先开辟了问政的网络时代。 2010年9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旨在让广大网友给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党政最高层领导亲自上网咨询问政,与网友在线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表率的方式引领着执政方式创新的方向。2010年1月,“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安徽省、湖南省及广东省等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2009年6月,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4]。网络问政是把现代网络技术运用于执政行为的体现,并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一种经常性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级党政领导主动走进互联网,问政于民,不怕批评、敢于对话,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宗旨观的政治自觉,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生动见证,是中国执政者顺应时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
三、网络问政的实施路径思考
网络状态下电子政务是“无缝隙”的,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直接联系上层与基层,并且互通互联,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更为密切的动态交互效应,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管理提供新的推动力,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双向沟通的参与体系。网络问政的实施,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网络问政的制度,增强网络问政的意识,规范政府网络问政的行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网络问政的工作:
1、加强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
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和执政理念。2010年5月,《人民论坛》杂志所作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5]。各级领导干部亟待加强网络问政的能力建设,应把网络作为关注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体平台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及时发现与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锻炼和培养敏锐的网络舆情研判力和预见性,一旦发生网络热点事件,能够正确快速地处理。建议各级领导每天通过“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网络沟通技巧和规律,不断提高网络问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中开展网络问政能力的培训,认识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触网的媒介素养。
2、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应及时更新政府网站,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在发生现实热点突发事件时,充分利用多种官方网络媒体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事件的情况说明,并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的原则,及时在网上发布官方正面舆论,避免舆情事态的恶化。今年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很快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3月17日下午,中国盐业总公司开通了新浪微博,及时发布了《关于部分地区食盐抢购现象声明》。各地抢盐风波趋于平息。与以往网络舆情事件不同,此次热点舆情持续时间仅3天,这与官方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有着紧密联系,说明政府权威信息的及时性对于控制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
突发事件具有即时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每一起突发事件都会给当地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带来严峻挑战。群众往往对突发事件充满疑问和猜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网络论坛便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政府机构没有相应的表态,势必引起公众心理恐慌和认知混乱,甚至酿成群体性冲突或产生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其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涉及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应等环节。设立网络发言人,公开回应网民的投诉,体现了政府部门主动面对网民的开放态度。
4、促进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这既是网络传媒区别于其他传媒的重要特点,也是网络自身的优势所在。应该切实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政府要开辟群众网络留言板,设置网友留言处理机构。该机构平时注重收集网友留言,然后分门别类、交办督察,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从而形成网络问政互动链条。2008年7月,人民网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完成“地方领导留言板”,相比普通网络问政平台的优势在于:依托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其权威性远远高于商业网站,能引起更多的重视;其次,提供了一个长期、固定的参政议政平台,促进了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学娜,孙祥.网络问政的条件及推进路径[J] .党政干部论坛,2009(1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align="left">[作者简介]梅 松,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计算机高级工程师,CSAI专业顾问,主要从事电子政务、政府网络舆情研究。
[关 键 词]网络问政;现状意义;实施路径
一、网络问政及其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沟通方式,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即时性好、容易组织、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在信息公开化、服务型政府逐步推进的今天,其价值和重要性正逐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所感知。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网民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网络问政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执政党和政府,也可以是网民。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色是“问”字,“问”同时隐含了答,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其中既包括领导干部对网民的问(咨询),也包括网民对领导干部的问(质问和评议);既包括网民的答(参政),也包括领导干部的答(回应)[1]。网络问政是领导干部和网民双向互动的民主政治形式,一方面指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对公共政策、党员干部作风等方面提出质疑、建议以及发表评议,另一方面指领导干部借助网络平台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批判建议、汇集民智的执政过程和行为。
技术的进步推动网络发展进入 WEB2.0阶段,改变了WEB1.0时代互联网信息发布的主客体关系。公众可自由在网上发布个人言论信息,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论坛BBS、博客、微博、MSN/QQ聊天室等已成为大众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信息传播及言论表达平台。大量的网络民意在这些平台上聚集,某些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果得不到政府官方的及时回应,就可能产生负面网络舆情甚至引发现实群体性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转变,网络问政成为必然选择。大力推进网络问政,有着积极的意义,展示着执政党在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互联网正在成为执政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重要新手段。
二、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随着网络时代的逐渐发展,新媒体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公众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得网络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技术性的生产工具,而是构建了一个舆论表达和交流的公共领域,成为社会各阶层思想意识形态表达的最便捷、最有效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人,普及率达到36.2%[2]。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主流媒体。人民网每天页面访问量达1亿人次左右,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也被广泛关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3]。继总书记在线交流后,自2009年起,温家宝总理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民在线沟通,交流经济、民生、反腐、医疗等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由此,国家高层领导人率先开辟了问政的网络时代。 2010年9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旨在让广大网友给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党政最高层领导亲自上网咨询问政,与网友在线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表率的方式引领着执政方式创新的方向。2010年1月,“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安徽省、湖南省及广东省等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2009年6月,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4]。网络问政是把现代网络技术运用于执政行为的体现,并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一种经常性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级党政领导主动走进互联网,问政于民,不怕批评、敢于对话,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宗旨观的政治自觉,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生动见证,是中国执政者顺应时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
三、网络问政的实施路径思考
网络状态下电子政务是“无缝隙”的,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直接联系上层与基层,并且互通互联,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更为密切的动态交互效应,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管理提供新的推动力,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双向沟通的参与体系。网络问政的实施,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网络问政的制度,增强网络问政的意识,规范政府网络问政的行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网络问政的工作:
1、加强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
互联网正在挑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模式和执政理念。2010年5月,《人民论坛》杂志所作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5]。各级领导干部亟待加强网络问政的能力建设,应把网络作为关注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体平台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及时发现与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锻炼和培养敏锐的网络舆情研判力和预见性,一旦发生网络热点事件,能够正确快速地处理。建议各级领导每天通过“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网络沟通技巧和规律,不断提高网络问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中开展网络问政能力的培训,认识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触网的媒介素养。
2、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应及时更新政府网站,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在发生现实热点突发事件时,充分利用多种官方网络媒体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事件的情况说明,并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的原则,及时在网上发布官方正面舆论,避免舆情事态的恶化。今年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很快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3月17日下午,中国盐业总公司开通了新浪微博,及时发布了《关于部分地区食盐抢购现象声明》。各地抢盐风波趋于平息。与以往网络舆情事件不同,此次热点舆情持续时间仅3天,这与官方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有着紧密联系,说明政府权威信息的及时性对于控制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
突发事件具有即时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每一起突发事件都会给当地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带来严峻挑战。群众往往对突发事件充满疑问和猜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网络论坛便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政府机构没有相应的表态,势必引起公众心理恐慌和认知混乱,甚至酿成群体性冲突或产生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其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涉及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应等环节。设立网络发言人,公开回应网民的投诉,体现了政府部门主动面对网民的开放态度。
4、促进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这既是网络传媒区别于其他传媒的重要特点,也是网络自身的优势所在。应该切实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政府要开辟群众网络留言板,设置网友留言处理机构。该机构平时注重收集网友留言,然后分门别类、交办督察,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从而形成网络问政互动链条。2008年7月,人民网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完成“地方领导留言板”,相比普通网络问政平台的优势在于:依托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其权威性远远高于商业网站,能引起更多的重视;其次,提供了一个长期、固定的参政议政平台,促进了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学娜,孙祥.网络问政的条件及推进路径[J] .党政干部论坛,2009(1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align="left">[作者简介]梅 松,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计算机高级工程师,CSAI专业顾问,主要从事电子政务、政府网络舆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