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怀,不创业
发布日期:2015-08-06浏览:1371
情怀当先,已然成为时下火热的创业公司们的“标配”,不仅要讲述产品究竟是什么,更要浓墨重彩地高声宣布:我们为什么要创这个业!这其中,既有IT界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的“我不在乎输赢,我只是认真”,也有传统媒体《东方早报》社长邱兵在数字时政新闻产品“澎湃”正式上线时那篇广为流传的情怀烈文。 从挑剔到“我来干一个” 对已有产品的某些不满,在过去,大家也就得过且过,但今天就有这么一些人要撸起袖子说:我来干一个。 我见过不少90后(或接近90后)的年轻创业者。他们家境良好,衣食无忧,受过很好的教育,本可以安安稳稳进入大型企业去谋一份不错的差事,但是,他们创业了。当然,谋求更多的财富是动机之一,但深聊几次之后,我发现,挑剔——对已有产品的挑剔,也是非常重要的动机。 主观上,每个时代都有所谓“不屈服、不妥协、不忍受”的不安分者;客观上,创业这件事已经越来越不难(当然创业成功并不容易):拜互联网新经济所赐,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在大幅下降。过去,生产一个产品要愁到哪里去租个店面发售,而今天,无论是自建网站,还是淘 宝开店,都没有多少成本。要不了多少钱,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业就可以创起来,然后启动,出发。 在今天,创业是一个晚上就可以作出决定的事。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敢想敢干、不管不顾本来就是他们的特征,门槛一低使得大把年轻人跃跃欲试。而一个晚上就能下决心的事,通常真的和“感性”、“情怀”有关。创业江湖里,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劲头就豁出去干的大有人在,而且年轻人居多。这个时代,使年轻人们拥有了他们父辈从未有过的机会,是情怀创业的根本由来。 汇聚注意力,先开个好头 情怀很容易得到认同和追捧,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对既有产品不满的始终大有人在。只不过真正动手去做的是少数,更多的,在看着这些动手的人表示敬佩之余,自然会高度认同。从心理上讲,人们总是会或多或少去仰慕那些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不能、不易去做的人。 对产品不满的根源来自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生产,它满足最广泛的大众需要,忽视小众的诉求。而且,在大众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里,这种诉求也无法得到有效表达。 社会化媒体大大加速了情怀创业的受关注度。创业者虽然没有巨额的营销投入,但只要开一个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所谓“自媒体”,就抢到了一个话筒;只要他们的话术足够漂亮,对已有产品的攻击足够到位,是的,不需要多少广告费,就可以得到很令人惊叹的传播广度。观众呢?一样可以通过既有的社会化产品,寻找到心目中的“偶像”,并予以支持。于是,创业者们所需要的传播深度也变得可能起来。 “粉丝经济”大体上就是这么回事。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很难同意这就是“粉丝经济”,它充其量应该是一种“粉丝营销”。因为无论是创业者言说,还是受众聆听后或表示支持或表示反对,都是传播的范畴——这里,并没有太多涉及企业的其他维度,比如生产、仓储、资金安排。不过,粉丝营销的确能迅速汇聚大量的注意力,这在某些场合是有好处的,比如向上游供应商获取谈判便宜、向投资人获取更好的投资条件,带着巨大的注意力,总是比谁都没听说过你强。粉丝营销做得成功的,的确可以这么说:开了一个好头。 诉诸情怀,只是粉丝经济的一种,对于创业者本身要求不高:不一定需要多大的知名度,不一定需要多么漂亮的身材脸蛋,不一定需要多么强的实力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者都喜欢打这张牌:总是有些情怀可以让你抒发,总是有些情怀可以得到呼应。 但是,传播中的情怀不是真正的情怀。“听其言还要观其行”,靠社交网络上的几句动人话就能建立起一个成功的企业,这种故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真正的情怀,对企业运作是有极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