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谭思想

谭思想 暂无评分

综合管理 其他

讲师官网:http://tansixiang.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谭思想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不可颠倒,因为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当然,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这篇文章流传甚广,虽然这位母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似乎接近完美,不过通过这样一段的对话,阐明一个人在成长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和发展方向,值得各位家长和教师放慢节奏、舍弃浮躁,静静地来品味。 一段值得所有老师和家长深思的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不在乎我的成绩呢? 儿子上高中两个月了,刚刚进行完入学的第一次统考。晚上回家,他敲开母亲的房门:“妈妈,我睡不着,你能和我说说话吗?” “可以,你说吧!” “你对我的成绩满意吗?” “你对你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还行吧,感觉挺有自信的。” “有时候自信比成绩更重要!” “难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绩吗?妈妈!” “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呢?” “小学的时候,我写作业一不认真,你就把我的作业撕了,没有任何余地!” “哈哈,我那是在乎你的学习态度。书写汉字不要求你写得怎么美观,首先必须认真,那是端正的态度问题,态度出问题了,学习肯定出问题,这个人就会出问题。” “嗯,有道理,我中学的时候你重视我的成绩,每天都关注我的听讲情况。” “那是我在乎你的学习品行。一个学生不尊重课堂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嗯,那我上高中了,你肯定在乎我的成绩,因为关系到将来的高考呀!” “说实话,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你的是学习品质!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就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想结果会怎样,愉悦地面对所有的过程。” “妈妈,那我考上大学后你在乎我什么呢?听人家说,上了大学就是玩乐,很轻松的。” “儿子,等你上大学了,妈妈就一定在乎你的成绩了。你想想,别人都在玩乐,都在挥霍学习的时候,你依然坚持,最后得到实惠的必定是你自己。” “我明白了,小学的时候你在乎我的学习态度,中学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行,高中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质,上了大学你在乎我的学习成绩,是不是?” “哈哈,我儿子感悟深刻呀!” “妈妈,上了高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感悟呢。 第一,高中只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不上高中,我的发展空间就会相对小一些。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我在班级找到一个自己突破的目标,时刻和他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第三、珍惜每一堂课,即使不复习,成绩也会很理想。 第四、不跟别人比较,只跟自己比。 第五、享受每一个学习的瞬间,收获自信。 “我很赞成,你知道我对你大学毕业后的期待吗?” “哈哈,妈妈,你想得很远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你将来踏上社会,我在乎你是否能够明智的选择。选择自己的事业,选择自己的爱情,这些都将左右你生命的大部分。” “这些对我来讲很遥远的,我还没有想过。” “不着急,但是妈妈给你一个忠告——宁静致远!你看这两个字,宝盖头代表着家,下面一个丁,说明你必须具有担当,为自己的将来负责;静是一个青一个争,争得春天,春天意味着希望、美好和憧憬。只有时刻让自己的心宁静,才能让自己达到更远的境界!” 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 “妈妈,你可真会曲解汉字,哈哈!” “怎么叫曲解呢?想想看,十年前你又哭又闹要玩电脑,我果断拒绝了,到现在,你可以和自己的同龄人比较比较,你的心不浮躁,这一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呀!明确了每一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和目标,再过十年,你会更加受益。我很欣赏你的——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体现了你乐观积极的心态!有了阳光般的心态,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都会不辜负自己,都会做到享受生活的本身,这就是幸福!” “跟你一谈话,心里感觉有更大的力量了。” “儿子,快12点了,睡觉吧!” “好的,妈妈晚安!” “晚安!” 儿子带着满足很快进入了梦乡,母亲却平生第一次失眠了,没办法,就让自己享受这失眠的当下吧……
  • 查看详情>> 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调和矛盾一般把孩子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充满了各种挑战、困难和矛盾,这一时期,尤其是孩子升入初中后,家长会觉得孩子变了,变得不顺从、不听话,亲子关系也不太自然,不太和谐,有时甚至是对抗的带有敌意的,总之,这时的孩子变得反叛又矛盾,他们的情感强烈又细腻,固执却又多变,有时否定一切,有时盲目崇拜,有时喜欢谴责,有时又无视道德,父母常会感到孩子变化得难以捉摸,是个不可理解的矛盾体。同时他们与父母不再亲密依恋,与父母关系开始恶化疏远,他们开始不再凡事都对父母说,开始学会把真实的情感藏于内心而不表露,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这时父母会开始恐慌,因为孩子变得如此陌生,如此反叛不听话,可实际上,他们在内心中是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指导和帮助的,由于父母不理解他们,他们才封闭内心的,或者有一些情绪反应,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就是混乱和矛盾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孩子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尤其是性的成熟,这时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人际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力等。他们的生理和社会需求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太迅速,以至于心理发展显然跟不上生理发展速度,他们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父母理解了这一规律,就会减少亲子之间的隔阂,正确面对和科学处理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三大矛盾冲突: 1.性成熟与性心理发展滞后的冲突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觉醒,孩子产生了性心理并受到性成熟的冲击。性的成熟使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开始遗精,这使少男少女感到困惑和不安。女孩可能由此而产生自卑、害羞,甚至身为女儿身的愤慨,而男孩往往会出现手淫并由此而责备自己,体验到无耻下流等消极情绪。另外,性成熟使孩子的情感由同性转为异性,开始对异性有莫名的好奇和幻想,并产生了对性的渴望和冲动,产生了一些与性有关联的新的情绪情感。但由于羞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他们不敢公开表露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因此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感,处在一种矛盾和混乱之中。 2.成人感和幼稚感的矛盾身体的成熟使少年有了成人的感觉 他们有了和成人一样的体型和性能力,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在思想意识上重新回归自我,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权威,要求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另一方面,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进程,他们的人格特点、思维能力、社会经验等还很幼稚,与成人有较大差距〈问题容易极端片面,情绪情感也是游移不定的,意志力和毅力也很差,社会阅历十分欠缺。因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既反抗又依赖,既开放又封闭,既勇敢又怯懦,既自尊又自卑。 3.想独立又无法独立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他们喜欢批判,喜欢谴责,喜欢否定一切,喜欢蔑视权威,喜欢不顺从,希望自己独立自主,不受约束。他们讨厌父母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头到脚一一关照,讨厌父母处处限制自己,不给自己自由,因此会由于逆反而顶撞父母,反抗父母的权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理解、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方面身心发展失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青春期是家庭和社会的边界地带,是“风暴和紧张”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和,就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这时协调孩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很重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一些权利给孩子孩子青春期以前,凡事都听父母的,父母也万事包办,可到了青春期就变了,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开始强烈地寻找自由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这时如果父母还事事干涉,要孩子凡事都听自己的,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这时候父母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适当地表现出谦虚,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妈妈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不了解你们这一代的想法,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直接跟妈妈说好吗” 青春期的孩子要寻找自己的成人感,希望别人把他当大人看,往往试图先“打败”家里的父母,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与孩子争“地位”,而是适当地让步,尊重孩子,有些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尝试着和他们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感觉到父母把他当“人”了,反过来他会更加尊重父母,还会慢慢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应该分担家庭的责任,给父母分忧,进而成长为一个有决断力、有责任感,明辨是非的男子汉。相反,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点权利,一点空间,偷看孩子日记,查看孩子信件,只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孩子乖乖地向父母让位,放弃成长的权利,凡事都听父母的,在短期内,父母可能会很得意,“谁说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反叛,我家儿子就啥事都听妈的,比你家的孩子乖多了。”殊不知,这样“乖”的后果,孩子将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学不会自己去思考做决定,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了硕士、博士,也是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矮子。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情商低下。另一种是孩子对抗父母,凡事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越不让干什么,我偏干什么,什么让父母伤心生气,我就干什么,这样就引发了亲子之间无休无止的矛盾冲突。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分一些权利给他们,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看,这很重要。 2.给孩子失败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盲目、自大、自负,受到挫折时又深深自卑,这时父母应给孩子及时的欣赏和支持,孩子这时的许多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矛盾和混乱的,父母不必马上试图给孩子指出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你那样做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在孩子身上,把你的价值观硬塞给孩子,每个人都是在矛盾冲突和失败挫折中长大的,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吧!让他在失败中长大。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他一直没有内心冲突的体验,没有失败的痛苦,他就永远也长不大。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两面性的,许多价值观都是相反的,他们体验着这种矛盾带来的烦恼和痛苦,父母不必急于替他们做选择,只需用一种欣赏、感兴趣的眼光分享孩子自我选择的价值观、概念、美感和逻辑。也许,他们的选择是幼稚可笑的,但这些可笑的思想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打上了他们独特的思维烙印,尊重孩子就是从允许他们犯错开始的。 家长要做的是教给他们社会规则,告诉他们:“你内心的想法虽然好,但具体实施时必须按社会规则办事。”这样孩子就可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和差距,就不会因为想象与现实的分裂而痛苦,就会在两个层面悦纳自己。许多成年人的痛苦都是由于分不清想象与实际的差距。 3.以退为进孩子逆反,与大人较劲,这时父母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切不可与孩子硬对硬,结果只能两败俱伤,比如你儿子特别爱打游戏,你可以说:“儿子,妈妈不如你啊,连最简单的游戏都不会打,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孩子听了肯定很高兴,当你逐渐表现出迷恋游戏时,孩子可能就会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潜在目的就是寻求与家长分离的空间,如果父母也爱玩游戏,他反而会失去兴趣。 我有一个朋友,他儿子是哈日族,卧室里挂满了日本的东西,贴满了日本影星的巨照,穿着有破洞的牛仔裤,学日语,吃饭还非得去日本餐馆。他妈妈非常心急,给他讲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可他说:“我都知道,可这是两码事,我讨厌日本但不一定要讨厌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再说我了解他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他们。”“你看,他还振振有词,真拿他没办法了。”他母亲唠叨道。我向她建议,让她装成是哈日族,把日本影星贴在墙上,也听日语歌。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儿子把照片都揭下来了,破牛仔也脱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和父母有区别。他妈妈一下班就拿起初级日语读,读得磕磕绊绊,她儿子就会不耐烦地说:“老妈,求求你别学了,日语真难听!” 其实孩子不一定真的喜欢某个东西,他只是在向父母“示威”,你不让我干的,我偏去干,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逆反现象,如果你不反对他,反而认同他,他反叛的动力就会消失。 4.对孩子的想法不要马上否定 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荒谬的、过分的要求。这时你也不要马上否定他,你可以向孩子说:“你的想法很棒,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接下来你该怎么实施它呢”这样的问法可以让孩子重新认真考虑自己的想法,假如你否定他,他反而更坚决。当你准备认真听取他的实施计划时,你会发现他什么计划也没有,他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承认,不一定要认真地把想法付诸行动。假如你反对他,他倒会坚决地去实施。做家长的要明白,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爱想象,都会时常冒出几个幼稚、荒唐的想法,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检验爸爸妈妈是否认同他、尊重他,而不是非要实现他的想法,所以父母不要马上对他的想法进行否定,那样会很糟糕,会引发孩子更深层次的逆反。
  • 查看详情>> 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师资、收费、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灰色地带”。 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儿童的适应性,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幼小衔接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引导家长、教师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今年10月,课题组在辽宁大连、浙江宁波、广东深圳对692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明显的不适宜性,有些突出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76%的儿童参加过幼小衔接教育,家长存在跟风现象—— 家长需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 调查发现,76%的儿童参加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方面的教育活动,说明家长较为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孩子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的原因,选择“学习效果好”和“社会认可度高”的家长分别占24%和10%,而选择“其他孩子都在上”和“家长自己喜欢”的家长分别占30%和12%,许多家长觉得“看到周围孩子都在上,心里挺着急的,就让孩子上了”。可见,家长选择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时,虽然注重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也受到家长个人意愿的影响。 幼小衔接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调查显示,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识字”(53%)、“绘画”(47%)、“英语”(45%)、“拼音”(42%)和“乐器”(38%)的比例最高,而希望孩子学习“体育类”(33%)和“棋类”(25%)的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家长更注重孩子在知识和艺术领域的学习,而相对忽视健康、社会性等其他领域的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 可见,家长对于儿童参加幼小衔接教育秉持积极热情的态度,但缺乏理性的认识,需要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 首先,家长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全面性。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幼小衔接教育注重儿童在知识、技能、情感、心理、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过渡,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儿童发展的全面性。 其次,家长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要将儿童做盲目、简单的对比,不应该、也不能要求每个儿童在每个方面都达到同样的高度,而应该尊重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和课程,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 最后,家长要科学认识幼小衔接教育。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家长要了解幼小衔接教育的价值和局限性,建立起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合理期待和科学认识。 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学习跟不上、生活不适应—— 教育机构需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儿童要经历各种人、事、物的变化,例如,学习方式从玩中学到以学为主,从幼儿园轻松的游戏氛围到小学课堂整齐的桌椅……在这样的变化中,儿童将会产生各种不适应。 调查显示,家长最担心孩子上学后会出现“学习跟不上”(47%)、“生活不适应”(37%)、“人际关系不好”(30%)、“不愿上学”(26%)和“身体素质下降”(24%)等问题。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科学(30%)、教学方式单一(27%)、收费过高(25%)、政府管理不到位(25%)和教师水平有好有坏(11%)等突出问题。幼小衔接教育不仅满足不了家长的多元化需求,也满足不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有68%的家长希望能够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学习内容”、“规范衔接班收费”、“提高教师素质”等方法和措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为此,教育机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育内容多样化,满足儿童多元需求。幼小衔接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往往只重视儿童在读写能力、数学知识等学习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规则意识、良好习惯、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教育。教育机构要加强对非认知领域的渗透和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供儿童选择,满足儿童全面多元发展的需要。 其次,加强收费管理,提高衔接教育性价比。收费不规范是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许多教育机构不仅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且费用高昂,但质量却“名不副实”。教育机构要进一步明确收费项目,根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最后,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对从事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师而言,其教育教学技能相对较强,但教育观念、师幼互动、教学方式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教育机构可以采用校本培训、参观学习、小组研讨、合作互助、参与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超过30%的家长认为目前的幼小衔接教育不够专业—— 政府需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 调查发现,超过30%的家长认为应该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幼小衔接教育,他们觉得“目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做得还不够专业,通过政府专设机构进行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育,更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目前,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师资、收费、质量等进行常规性的监督和考核,也很少将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与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等联系起来,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成为监管体系中的“灰色地带”。在实践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存在收费偏高、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不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常常因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对儿童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家长们希望政府不仅要“规范衔接班收费”(38%)、“规定教师资格”(40%),而且要“指导学校做好衔接教育”(55%)、“切实加强对衔接班的管理”(43%)。 因此,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规范与管理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首先,建立准入资格制度,把好入口关。由于目前没有幼小衔接教育准入制度,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都可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从事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导致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幼小衔接教育举办机构的资质、硬件设备、安全设施、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等方面建立准入制度。 其次,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把好过程关。规范的幼小衔接教育,需要一套严格的收费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可参照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制度,结合幼小衔接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督导、抽查、年审制度和政策,引导教育机构逐步规范幼小衔接教育。 最后,健全质量评价机制,把好出口关。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鉴别作用,它不仅是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实质,建立健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幼小衔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查看详情>> 刘备与曹操的最大差距是逆商(AQ)。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的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大小。 逆商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人;相反,那些逆商低的人则常常畏畏缩缩、半途而废,最终一败涂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逆商对政治人物比情商和智商更为重要。因为政治斗争历来是激烈程度最高的斗争,失败和挫折像家常便饭一样,会时有发生。如果碰上精英云集的三国时代,失败就更加司空见惯了。 这里不能不提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巨头。曹操一生赢过很多次,重大的如官渡之战,也输过很多次,著名的如赤壁之战。 可他老人家心理素质极好,尤其是逆商极高,不论面对多大的风浪,总能毫不气馁,坦然处之,然后从头再来。所以,他的成就也就最大。 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的战舰和军营全部着火,顷刻之间,“烟炎张天”。 20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败得一塌糊涂,不仅统一江南已是不可能,就连保住性命都很难说。 这种事搁在袁绍身上,早气死多少回了。可曹操到底是曹操,虽然老了,败了,但英雄本色却依然故我。 《山阳公载记》中说,曹操从华容道逃出去后,竟然喜形于色,好像不曾刚刚经历过一场大败。 面对众人的疑色,他还冷静地替对手刘备分析道,如果在这个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们只怕连骨灰都找不到了。结果,刘备不久后当真来放火,但曹操已经跑了。 当时曹操是55岁,这次大败后他又活了12年。其间还风风火火地三次南征孙权,其中一次还差点要了孙权的小命,后又西攻马超,连带拿下汉中,直至65岁才老死。 可见,就身心健康而言,赤壁之战根本没对曹操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对他而言,赤壁之败只不过是一次兵家常事罢了。 反过来再看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于夷陵之战中大败于孙权之手,被火烧七百里连营,败得不可谓不惨。 但刘备总共的兵力才4万,就算全军覆没,比起当年赤壁之战曹操的损失要小多了。 而且,刘备当时还有整个富饶的益州作为后盾,假以时日,稍加休养,完全可以重振雄风。 可这位刘皇叔的逆商太低,面对挫折,心力交瘁,竟然一病不起,完全是一副输不起的样子。 他好容易挺到次年的四月二十四日,就去世了,留下一个本事平平的儿予刘禅,由诸葛亮拉扯成人。 因此,刘备和曹操最大的差距是逆商,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智商,因为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他们的智力缺失可以由大臣弥补,但逆商却是任何人都弥补不了的。
  • 查看详情>>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 “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我想,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她们都听不进去。你对她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